東京大學最新研究:機器人覆蓋活體皮膚,實現自然微笑表情

在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,機器人的外觀和互動能力一直是研究的焦點。2024年,東京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項 groundbreaking 的研究,他們成功將培養的人類皮膚組織(living skin)附著在機器人臉部,讓機器人能夠展現出類似人類的微笑表情。這不僅提升了機器人的擬真度,還為未來的人機互動開啟了新篇章。本文將深入探討這項研究的細節、技術原理以及潛在應用。

研究背景:從合成皮膚到活體皮膚的演進

機器人皮膚技術早已不是新鮮事,早期的機器人多使用矽膠或合成材料來模擬人類皮膚,但這些材料往往缺乏彈性和自癒能力。東京大學的竹內昌治教授(Shoji Takeuchi)領導的團隊,從2022年開始研究活體皮膚在機器人上的應用,當時他們成功將皮膚覆蓋在機器人手指上,讓它具備自癒功能。[0]

2024年6月25日,這項研究在《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》期刊上發表,標題為「Perforation-type anchors inspired by skin ligament for robotic face covered with living skin」。研究團隊解決了以往皮膚容易撕裂或無法緊密附著的問題,讓活體皮膚能適應複雜的3D機器人結構。[1] 這項技術的靈感來自人類皮膚韌帶,透過V形穿孔錨定系統,讓皮膚穩固附著而不損壞。

為什麼選擇活體皮膚?

傳統合成皮膚雖然耐用,但無法模擬人類皮膚的自然紋理、彈性和自癒特性。活體皮膚是由人類細胞培養而成,包括表皮和真皮層,能夠在損傷時透過膠原蛋白膠自我修復。這不僅讓機器人看起來更逼真,還能嵌入感測器,提升互動敏感度。[2] 研究顯示,這種皮膚能維持在空氣中更長時間,未來可能加入血管和汗腺通道,進一步增強耐用性。

關鍵技術:穿孔錨定系統如何運作

這項研究的創新點在於「穿孔型錨定」(perforation-type anchors)技術,模擬人類皮膚韌帶的結構。團隊使用培養的人類皮膚等效物(skin equivalent),由活細胞和細胞外基質組成,透過V形孔洞讓膠體滲入,固定在機器人表面。

微笑機器人原型展示

研究團隊製作了一個覆蓋真皮等效皮膚的機器人臉部原型,透過桿子和滑塊驅動,實現微笑表情。底層的矽膠層模擬皮下隆起,讓臉頰看起來自然豐滿。[3] 這比以往的鉤子或錨定方法更優越,避免了皮膚在運動時的損壞。

技術挑戰與解決方案

以往的挑戰包括皮膚無法適應複雜形狀,以及在空氣中快速乾燥。團隊的解決方案包括:

  • 自癒機制:使用膠原蛋白膠修復損傷。
  • 未來改進:加入皮下通道模擬血管和汗腺,延長皮膚壽命。

應用前景:改變機器人產業與醫療領域

這項技術不僅限於機器人,還能應用在化妝品產業和整形外科訓練。想像一下,未來的人形機器人能擁有自癒皮膚,提升在醫療、娛樂和服務業的應用。

潛在影響

  • 人機互動:更逼真的表情能減少「恐怖谷」效應,讓人類更容易接受機器人。
  • 醫療應用:用於皮膚移植研究或訓練外科醫生。
  • 最新進展:2025年,東京大學與早稻田大學合作開發了生物混合手部,能做出手勢,這可能是皮膚技術的延伸。[5]

倫理考量

雖然令人興奮,但使用人類細胞也引發倫理討論,如細胞來源和長期影響。研究團隊強調,這是培養細胞,非從真人取材。

結論:機器人時代的皮膚革命

東京大學的活體皮膚研究標誌著機器人技術的新里程碑。隨著AI的進步,未來機器人不僅聰明,還能「感覺」和「癒合」。如果您對機器人技術感興趣,歡迎關注更多更新!

你可能也會喜歡

新增留言

您的電子郵件地址將不會被公開。必填欄位已標示 *